一把刻刀,一块竹板,一双巧手,沿着勾勒好的线条游走,时而沉稳有力,时而细腻温柔。万千次施刀之后,栩栩如生的国画就从华山镇虎王集村村民李双双的指尖跃然竹面之上。一片普通毛竹经过他的巧手,变身成为一件艺术品……
不要向命运低头!“虽然身有残疾,但我从没有向命运低头!”李双双因先天疾病导致双腿残疾,工作生活十分不便,但苦难从未磨灭他对生活的热爱。十几年来,他的意志没有过一刻消沉,醉心于竹刻,用双手“雕刻”出精彩人生。
说到与竹刻结缘,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年,当时在上海礼品厂打工的李双双接触到了竹刻工艺作品,怦然心动下,他觉得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他通过朋友介绍,拖着不便的脚步,去往浙江拜留青竹刻艺术名师刘向荣学艺。“学艺其实比较苦,没有什么固定收入,而且手指经常受伤,创可贴没断过。”甫一开始,李双双为了学好技术,经常拿着刀具自己在出租屋偷偷练习,每天练到晚上10点才休息,锋利的刀具在他手上留下了一道道伤痕,手指也在经年累月的持刀中渐渐变形。
年,经过数年刻苦磨炼后出师的李双双回到家乡丰县,继续潜心钻研竹刻艺术,搞创作。他师法自然,将随处可见的花草、昆虫、小动物作为心中最好的老师,悉心观察,认真揣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痴迷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但时间长了,也一度很沮丧过,有时有种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感觉。”李双双感慨地说,“对手艺人来说,急功近利是大忌。”李双双困惑过,犹豫过,但对竹刻艺术的热爱让他坚持了下去。
竹上的鬼斧神工,0.1毫米的艺术据介绍,留青竹刻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雕刻图案,手艺人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
留青竹刻虽然取材普通,但选材十分讲究。李双双介绍,竹片选材皆取自南方,要求山阴生长三至五年的竹子,表面无瑕疵、无光斑、干净平整。而后经过构图描画圈边打磨等数十道工序,李双双以刀代笔,以中国画的笔墨为基础,在竹片薄如蝉翼的青筠上作画,浓淡相宜,层次分明,精雕细琢融天地,浑然天成易乾坤,使谦谦玉竹幡然成画,使薄薄竹皮焕然成器,意趣盎然,充满张力。
拜访李双双时,他正在雕刻一件竹刻作品。桌面上摆放着十数种刀具,这些都是李双双根据自己需要手工磨制。“竹子的各个部位其实都能派上用场。”如今不仅在竹片上做文章,李双双还在竹茎、竹心、竹根等载体上下功夫。在李双双的刻刀下,选题多样,或花鸟虫鱼,或山水亭台,雕刻作品以小见大,文房四宝、扇骨、笔筒、臂搁等等琳琅满目。随着阴刻、圆雕等各种技艺日臻纯熟,如今的李双双既有青筠竹刻,又有竹根雕等多种品类的作品,大小把件自然唯美,花鸟惟妙惟肖,人物栩栩如生。
你若盛开,清香自来年,“上线触网”给李双双打开了新天地。“开网店、搞直播,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到竹刻这一文化瑰宝。”因为手法纯熟,作品雅致,开播时间不长,李双双就有了自己的粉丝团。雕刻费神费时,但精雕细琢的作品受到了直播间观众的追捧和欢迎,有时一天的订单多达数十件。
经营网店的李双双也没落下主业,闲暇时他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竹刻文化活动,与各地手艺师傅们交流心得,互补进步。
书房的博物架上摆满了多年来创作的部分作品,根雕《发财四季豆》趣味盎然,臂隔《松下闲翁》《湖光山色》布局疏朗,《蝉》《荷趣》等作品意境隽永……他多次在徐州、山东烟台等艺博会、艺展活动中荣获奖项,许多作品被收藏于徐州博物馆。年李双双被评为徐州地区留青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守艺人”——这一荣誉称号更是李双双因坚持守护传承传统文化技艺而得到的。
“有时也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换换心情。钓钓鱼,养养花,陶冶下情操。”年,在竹刻道路上奋斗了十余年的李双双在家乡购置了房产,住上了自己的小屋,和在上海时结识相爱的妻子一起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把家庭经营的有滋有味。爱人谢雪梅也在他的熏陶下学会了竹刻,温馨中两人相视一笑,对桌而坐,共同“雕琢”着人生的真谛。
聚精会神却不失恣意洒脱,镜头里的李双双渐渐有了一番大师风范。十几年来,李双双历经艰难困苦,不断的学习摸索实践,终于扼住命运的喉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影响更多人,帮助更多志同道合的残疾人朋友找到生活的希望。”李双双满怀憧憬地说,“因为我是这个项目的传承人,我想继续打磨技艺,艺术意境上再有所提高,将来能把留青竹刻融入到丰县的传统文化中,将它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