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非遗佳作品苏式风雅网师园苏式文房陈设

9月15日,网师雅韵系列——苏式文房陈设展启幕,30多件精品明式红木文房陈设作品一齐亮相网师园。本次展览以网师园殿春簃原张大千书房为背景,展现苏式文房非遗文化魅力,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

殿春簃曾是张大千与其兄长张善孖吟诗作画的地方,这里有雅室翰墨溢香气的文化气息,亦有长廊芭蕉听雨声的自然魅力。从古至今,书房是文人的精神栖息之地,包含陈设、用具、雅玩等元素,实用之外更兼雅趣,常以家具器物的材、型、韵表现文人的心境,小中能见大,弦外更有音。

本次文房陈设展致力于打造小而精,和而美的古韵今风文人书房,展览最大亮点在于选取了明式家具中的经典器型,甄选近代名贵木料精作而成,将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实景陈设在桌案几榻之间,融合打造闻香品茗、赏花论道的文人雅聚空间。

“伫立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张大千曾经的画室里,想象着当年画室的主人在作画之余呼朋唤友品茗赏月的场景,倏然间萌生了举办一个当代苏式文房陈设展的念头,以此串联起流失的光阴。”策展人苏州大学教授袁牧感慨,“经过两年的筹备,终于开展了!”

袁牧先生在苏式文房陈设展《吴风雅韵兴文房》序中写道,书斋文房,在中国的人居空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再窄小的室内,也要安放一张书桌。遵循“唯有读书高”信条的国人明白一个道理,住宅居住的只是肉体,书斋安放的才是灵魂。

文人的灵魂居所——书斋文房,既是可以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词章,也是在风雨飘摇时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精神家园。

这座精神家园不只是主人读明月清风,绘锦绣河山,做翰墨文章,构经纶韬略的地方,它还是一个放逐思想的私密空间。只有在这个属于个人的私有空间里,才能够与志同道合的挚友进行思想碰撞,共享精神饕餮。影响历史发展方向的变革维新思想、引领社会人文风尚的笔会雅集,无不风起于文房。

文人重道,翰墨文章中的宏观大论彰显的只是可以阅读的风骨。文人也重器,书斋案头一件件一样样摆放的才是自我陶醉的真实心情。道与器的关系,最终在书斋文房的花架案几上所陈设的各色古董珍玩中找到了“物以载道”的和谐。

吴地兴风流,五百年前风靡全国的“苏意”风尚定格了多少“苏式”经典。苏州尚风雅,讲究的是人与器,物与空间的关系,着意的是空间陈设中的学问以及在器物摩挲把玩中通透的人文经纬。文房修风范,文震亨的一本《长物志》,用苏州文人的审美眼光和苏式文房陈设的美学标准来规范了“苏式风雅”。

由明代传续至今的“苏式风雅”,在数字时代的当下,又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更是因为有一位致力于苏式居所器物陈设迭代创新实践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宋卫东先生的创新实践,才促使我有了举办一个“古韵今风苏式文房陈设展”的想法,以此致敬文震亨,并倡导苏式文房新风范。

人居环境、建筑形式和阅读写作方式的变化,虽然已经改变了文房的外在形式,但在本质上,永远不能改变文化人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的诉求。顺应时代的发展,打造以文房为主体的文化休闲空间是当代文化人和工艺师的共同理想。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明式家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宋卫东,其作品不仅16、18年连续两届代表苏作红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年苏州博物馆还为其举办了个人红木家具展。

为了本次“苏式文房陈设展”,宋卫东先生经过了一年多的准备,汲取唐、宋、明文房家具经典样式器型的精华,甄选近代名贵木料手工精心打造了画案、书桌、笔架、书柜、条案、琴桌、椅子、屏风、茶桌、茶棚等大小家具陈设三十多件。

将茶器纳入“文房”,是因为当代的文房是一个体悟文化阅读人生的空间,不再仅限于读书写字画画,而是一个品茗会友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开放空间。此次参展的两位紫砂艺术家汤泓和王善潮,他们不仅均接受过高等艺术教育,现还在艺术院校任教。不同于传统的工匠,他们对制器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竹刻艺术家芮强先生将竹材与紫砂相结合创作的“虚以接物”和“杯水天下”两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在文房陈设中,自然少不了笔、砚、书镇和赏石、盆景等文房器物。本次展出的还有湖州王一品斋笔庄的毛笔;制砚大师蔡金兴、蔡春生、周同祥等共同合作的苏州澄泥石“天河涌”抄手砚;苏式鸟笼制作大师方清华的玉竹绣眼笼;独立手作艺术家高稳扬创作的印规,戒尺,镇尺,金砖摆台等作品。还有很多文玩小品和书画挂饰,也为展览增添了靓色。

在浸涵吴地文韵的苏州园林,尤其是在这处曾是张大千画室的殿春簃里举办“苏式文房陈设展”,不仅是“网师雅韵”系列非遗文化活动的继续,也是一次上承吴地文脉,下开“苏式文房”新风的艺术实践。无论展览的余韵有多绵长,至少,我们撩拨过“苏式文房”这根弦。

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实现古今对话,激活我们的文化血脉,在江南的雅致中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图腾,观享由明代传续至今的“苏式风雅”。让市民朋友们近距离感受苏式文化,深度体验江南园林的细腻与意趣。(图文/岳若梅金杉)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chunbdftz.com/afhzz/5784.html

冀ICP备2021021477号-17

当前时间: